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卡蒂埃·布勒松的經典構圖理論

「構圖」一詞源於拉丁語,其本來意思為結構、組成或聯結,而在攝影中則是指畫面的安排,確定畫面內各個組成部分的相互關係,以便最終構成一個統一的畫面整體。這也就是攝影者為了表達思想內容而創造的整個造型結構,其中包括光與影,線條與色調等造型要素的組合。




    迄今最負盛名的攝影構圖大師,也許是法國著名攝影家亨利·卡蒂埃—布勒松。在長期的攝影實踐中鍛煉出了一雙極其敏銳的眼睛,以至於他拍出的照片常常帶有信手拈來的風格,但卻都是深思熟慮的結構協調的作品。有趣的是,他的大部分作品都是用50mm標準鏡頭拍攝的,而極少用35mm或90mm等鏡頭拍攝。在攝影構圖方面,布勒松有許多精闢的見解。

    1952年,他在《決定性的瞬間》—文中指出:「一幅照片,要把題材盡量強烈地表達出來的話,必須嚴格地建立起形式之問的聯繫。攝影隱含有辨識功能,就是把真實事物世界的節奏辨識出來。眼晴的工作,就是在大堆現實事物中,找出特定的主體,聚焦其上。照相機的任務,只不過是把眼睛所作的決定記錄在膠捲上而己。正如對繪畫作品一樣,對待攝影作品,我們也是將它當作整體來觀看和感受的,而這個整體,我們只須一瞥便可把握。在攝影作品中,構圖實際上就是眼睛所見到的不同元素的同時組合和有機組織的結果。由於內容和形式是不可能分割的,因此,構圖是不可能事後補上的,不可能作為一種補貼在基本素材之上的事後設想。換句話說,構圖必須具有必然性。





    「攝影具有新的可塑性,就是主體運動時瞬間出現的線條所形成的。我們配合著運動而進行拍攝,彷彿運動本身就是按照著自己的預定方式展露著的生命似的。但是,在運動的過程中,會有特別的時刻,當這一瞬間出現時,動態進行中的各項因素都處於平衡狀態。攝影的任務,就是要抓住這一瞬間,將其中的平衡狀態把穩,並凝結動態的進行。」

    布勒松認為:「攝影家的眼睛,永遠都在評估出現在他眼前的事物。他只須移動1毫米的幾分之一,便可以把線條吻合起來。他只須稍微屈膝,便可以將透視改變。把照相機放置在離主體近一些或遠一些,他便可以刻畫出某一細節——這細節,既可能相得益彰,也可能喧賓奪主。然而,對照片進行構圖所需的時間,幾乎是跟按動快門的時間一樣的短,因為兩者同是條件反射而已。
返回列表